当前位置: 小贝文库网 > 心得体会 >

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9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9篇)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研讨发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早在近代时期,中国就出现过例如洋务运动、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9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9篇)

篇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研讨发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早在近代时期,中国就出现过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对现代化的尝试,但可惜的是,由于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的制约,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历史证明,这些改革的失败,关键在于缺乏正确的信仰和坚强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失。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才真正实现了独立自主,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逐步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下推行中国式现代化,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优势,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彰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焕发的勃勃生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世界环境和历史条件,每一步发展都很难照搬已有的人类社会发展经验。中国现代化起步晚、基础差,却在短短几十年里完成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这是在吸收一切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追赶和超越,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五大鲜明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有14多亿人口,已经超过目前发达国家的全部人口,想要带领人民整

  体进入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难度和挑战都是难以想象的,单参照某一个或某几个现代化样本根本无法实现,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之路。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发展格局。

  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道路,由于资本积累的内在规律必然表现为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从而诱发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以及整个社会在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引发社会本身的结构性“断裂”。人们崇拜和追逐资本物化的各种形态,由此出现唯利主义、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同时,由于资本逻辑所推动的世界历史趋势,必然走向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

  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胸怀天下,兼容并蓄,不扩张、不殖民、不掠夺,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必然通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实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和成功实践,极大地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全世界还没有实现现代化、或是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样本和中国智慧。

  

  

篇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通用7篇)1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征程号召新作为。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

  能够在组织的关心下,扎根基层一线服务一方群众,这是我们的荣幸。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做一个政治上明白、工作上清醒、服务上贴心、发展上保驾的选调生。

  树信念,讲大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没有信念的人生,就像大海上没有航标而航行的船,永远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历史和现实足以证明,只有那些将理想信念深深铭记于心,外化于行的人才能够在一切利益诱惑面前,在一切弱化和破坏组织纯洁性,战斗力方面勇于亮剑,并屡屡获胜。大局者,足可管中窥豹,足可运筹帷幄,铸就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境界。衡量一名选调生合格是否,要将政治上明不明白放在首位,只有政治上明白,才能处事上清醒,服务一方群众,助力一方发展,政治素质是具有四两拨千斤作用的。我们要时常吾日三省吾身,党性觉悟够不够,理想信念纯不纯,大局意识有没有。只有不断修身养性,才能够永葆政治肌体的健康。

  守纪律,将规矩,做工作中的清醒人。人生要系好第一颗扣子,因为它是起点也决定着终点。如果一名选调生从一开始就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在工作上不遵守工作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那是极其危险的。纪律是完成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制度性约束,如果有规矩没有人去执行,去拥护制度的权威性,那纪律会变成一张废纸,一个团队就无形之中成为了一盘散沙,连规矩都不讲了,更别说在急难

  险重的环境下取得胜利了。有些人就是因为纪律意识不强,在你来我往之中无形的沾染了一些不好的作风习惯,当蓦然回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善服务,解难题,做群众的贴心人。做好一名基层选调生,是一项极其不容易的事情。作为基层最前行的工作队,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归根结底就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只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才能使工作对得起组织检验,经得起群众考验。选调生其实和千千万万个普通公务员是一样的,我们都是服务群众的,只有不断为群众解决身边难题,我们自身才能够得到成长和人生意义的升华。文章写得再好,天花乱坠也抵不上真真切切为群众解决一件难事,多做一点为民服务的事实,少做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事,我想心安了自己,也舒服了别人。

  讲担当,敢作为,做地方发展的保驾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哪里工作就要为那一方百姓谋发展。对于一名选调生未来的路而言,有多大担当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作为就能成就多大事业。基层的事情很杂,想从方方面面出发,作出一番超越前人的事业是存在不少困难的。但不能说存在困难就停步不前,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正确树立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姿态,不管经历什么,都要着眼于地方的长远发展,哪怕就是每天或者每月每年取得一点点进步,至少我们的事业是向前的,这样在一代又一代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事业注定会像潮水一样奔腾向前。

  “呼吸相顾,痛痒相关。”新时代的选调生,其路远,其情近,

  其志远,其梦近。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通用7篇)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十九大精神之一。我作为一名学校团干,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按照共青团的标准要求自己,保持团的纯洁性。加强良好的团性修养,这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行为,同时我还要学习的知识很多。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御错误思想,不仅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来证明我是一名合格的五中教师。

  如何在教育教学一线深刻领会与落实十九大精神,成了当前我们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然会关注教育,更关注教育改革。我决心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智慧和力量。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崇尚科学精神,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更新观念,终身学习是提高修养的必要前提。在政治理论学习活

  动中,我还要结合共青团工作和五中的’教学工作实际,坚持以整顿工作作风、树立共青团形象为重点,做到“人人都是一面旗帜,个个都是共青团形象”,明确加强学习、改进作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深刻领会上级团组织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各种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为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通用7篇)3任何国家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取得实实在在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

  必要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使得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结合发展阶段实际制定国家战略规划,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接力奋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接力赛”模式。而西方国家则陷入政党相互倾轧的“拳击赛”内耗中无法自拔,一切以选票为中心,既不对民众诉求进行及时回应,也不对国家发展进行整体布局,无法实现长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用“接力赛”超越西方的“拳击赛”,始终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力赛”模式有利于推进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统筹规划;

  有利于统筹效率与公平,不仅做大蛋糕,同时也分好蛋糕,构建初次、再次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篇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我们要深入学习这一重大论断,深刻理解中国在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上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方案是对苏联和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超越苏联模式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苏联从一个农业国迅速实现工业化,一跃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二战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争相模仿的样板。然而苏联发展却在1970年代后急剧下滑,直至最终解体。

  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毛泽东早就觉察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提出“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遭遇一些挫折失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等贻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比较、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教训,提出走自己的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力探索,沿着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前进,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不适合中国。中国是在资本主义坚船利炮的威逼下开启近代化历程的。回望历史,为完成中华民族“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两大重任,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各种组织和政党纷纷登台,又都烟消云散了;各种主义和主张争相出场,又都破灭了;各种道路和方式都试行推销,又都碰壁了。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历史证明,“现代化就是西化”是错误的。西方国家现代化,通过建立殖民地、开拓海外市场去获得资源和商品销售市场,是一条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约瑟夫·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的兴起称为开启了“海盗式的帝国主义时代”,因为它在开拓世界市场的同时,使“贸易与开拓殖民地相联系,与毫无节制的剥削殖民地相联系,与非公开的战争相联系”。这种侵略式扩张和掠夺,给许多国家造成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同,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西方现代化老路。相反,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它不仅要消除阶级剥削、阶级压迫,而且反对侵略战争,摆脱和抑制对外扩张和对外掠夺。中国只能以社会主义道路选择融入全球性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时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开辟了一条创造美好生活之路。当代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23821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34元增加到12363元,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增长69倍和92倍。2016年和201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5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2.6%,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1999年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目前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8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门槛(2016年划分标准为人均12475美元)还有约34%的差距。

  正如英国学者、前欧洲外交事务委员会执行主任马克·里欧纳德所说:“从伊朗到埃及,从安哥拉到赞比亚,从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从印度到越南,从巴西到委内瑞拉的中等收入和贫穷国家的研究团体都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穿行,寻找北京经验的启示。”这表明,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一条成功之路。

  中国方案是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新探索总书记曾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这条现代化之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本身没有制度属性,但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和特殊。所谓市场经济的一般,

  就是市场经济的共性,也就是一些学者主张按照西方自由放任的模式发展经济。而中国则按照市场经济的特殊,即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点,从中国国情出发去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但国家却从来没有按照自由主义原则对市场采取放任的态度,而是通过经济杠杆、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手段,对市场加以调节和引导。实践证明,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国的成功之路。

  政治上逐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差异,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们各自的政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在西方国家,先市民社会后政治整合的发展逻辑使他们的政党仅扮演着新政治秩序的维护者和完善者的角色。而中国现代政治是政治革命的产物,民族危机使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完成国家整合性的历史任务,即以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目标,而且还扮演着国家现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逻辑,必然是既要符合政治革命的规定性,又不局限于政治革命,而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民主法治的最根本区别。

  文化上更加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努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既要保持传统的延续性,又要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出300多项改革举措,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单位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既不能放弃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放弃市场经营和产业发展,空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既要保证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文化建设适应国际文化激烈竞争的形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据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1万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3.0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3.48%提高到4.07%,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93亿元,电视剧生产达到334部、1.5万集,平均每天40集左右,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方案是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路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总书记果断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提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这一概念共提到100多次,从两岸“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亚洲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甚至“网络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阐述,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对外战略和为人类未来发展制定的宏伟目标,构建了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新的国际治理理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生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在逆全球化潮流涌动的今天,中国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思维模式,提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与国际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这一价值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所说的,是对东方文化智慧中“兼爱非攻、

  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政治抱负和家国情怀,以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志向的认同和实践,是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升华凝练。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一带一路”是全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以亚洲国家为重点,以陆上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为依托,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是世界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新兴经济带。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现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新阶段迈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4年来,全球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其建设,经贸合作扎实推进。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不断深化,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同17个国家共建了46个境外合作区。目前设立的各类多双边

  产能合作基金总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与沿线国家广泛协商沟通,形成了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一带一路”是中国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尝试,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亚·弗·罗曼诺夫说,中国正在争取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经济增长并没有使中国接受反而有意识地远离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不仅在国内政策,还包括在对外政策中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相结合,使之成为证明中国和平发展的一种方式”。那种认为中国专注于内部事务,无意参与解决全球问题的想法,越来越不符合实际,“中国希望增加其国际影响力,但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宣传本国的方案、理念和价值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方案,不仅是中国现实成功经验的总结,而且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西方国家动能走衰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走向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在“一带一路”的尝试中,引领全球化实践。因此,在中国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方案”,具有了超越国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旨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篇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

  导读:本文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一)许永桂对于世界来讲,或者准确地说,对于西方世界来讲,中国就是一个异类。因为他们总能发现,似乎套用的大历史的规律,无法很好的匹配中国的大历史。现代化,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就像那首诗说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顾城的诗道出了一种境界,就是我们对现代化这个词的若即若离之感。曾几何时,我们被课本里面的"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召唤所激动着,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它永无止境。现代化包含过去,无法分割。现代化的模式多种多样,我们无法说得清。现代化,是我们终将面对的大路。本书作者试图通过比较近代史的中国,与已经走向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来找出使得现代化得以进行下去的共同条件。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过程,是一个前途光明道路坎坷的路程。

  现代化,是一场人类大历史的深刻革命,它极大影响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的一些习性特点。

  大树分割线《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工业化,总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出现而出现。在我看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现代无论如何怎样装扮下的现代化,如果不是技术发展先进下的现代化,那也是水中月,镜中花。金属质感分割线作者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两个时期阶段的比较中,通过完整详细地考证和探究,为我们介绍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方面的史图。语言把握准确,对中国历史细节的把握细腻,令人记忆深刻。1840到1949以后,两个时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他们分别在诉说中国大历史的波澜壮阔的进程。在历史的长河里面,我们在书中依稀可见人物的神态和音容笑貌以及他们在历史中的奋斗。对于中国的独特性,想必在社会科学里面是屡见不鲜的。任何一种看似美好的理论,在中国应用起来的时候,总是那么步履维艰。这也是我们本书的目的,作者熟稔东亚和俄罗斯历史,对历史事实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而且令我们惊奇的是,他对历史背后的许多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现象看得很透,完全是一个中国通。研究中国的历史,最怕的就是拿着一些二手的资料,然后按照西

  方人的逻辑思维和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历程。最后的许多结论总是离着事实很远。有一种看不透的感觉。

  金属质感分割线中国历史的独特性,才是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留存千年的原因。最近的杭州G20峰会的晚会,当那一幕幕的西湖美景闪出的时候,我相信,多少中国人的心弦都被拨动。一个传统的中国,就在于那些湖光山色的山水之间。就在八大山人的画,在苏东坡的词,李白的诗,还有徐悲鸿的奔马中。一个山水中国,其实就是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农业的文明,代表着天人合一,代表着绿色环保,代表着人与环境共存的和谐。工业时代的来临,让城市的面貌焕然一变,人类的生活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灯的发明,让我们进入了不眠的夜晚。灯火通明之间,我们透过卫星图片,甚至可以判断经济的发达与否。一个流水线作业的时代由此展开。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道不尽这个时代的唏嘘与惆怅。历史的画卷到了此,人类改天换地新生活。我们也习惯了午夜仍旧不睡的生活,"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场景成为了深山老林才有的现象。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执迷于电子移动设备终端的虚拟。手机蓝盈盈的屏幕,永远晃动在眼前。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我们的眼睛逐渐不再清澈,我们的空气逐渐不再清澈,我们的湖水,也逐渐不再清澈。

  金属质感分割线可是,现代化的脚步,是不能停下。因为工业化的需求,我们永远有。因为有了工业化,我们才能改天换日,才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没有工业化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美梦。只有那不断前进的高科技,才能让工业化更加与我们和谐,也才能带来更好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没有人能够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它永无止境,前途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欲望是无穷的,但是理性的缰绳,也需要套在奔腾的欲望骏马之上。在本书中,一个衰朽的清帝国,在欧风美雨飘摇中垂垂老矣,它依然在寻求自己自强的未来之路。一个分崩离析军阀混战的中国,也在试图走向现代化的强国。这种中国自古以来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令人动容。现代化,究其根本的一点,就是强大的管理基层的能力。没有强大的管理能力,我们就不能保障现代化。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央政权的管理乏力。所谓乡绅自知的乡村美梦,其实一直都是幌子。只有到了共产党的天下,中国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才最终被严密管理起来,才最终保证了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如果做不到这点,我们的中国,将可能是印度。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鼓吹"自由"论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待基层的自我管理,也是严密的监控。殊不见,作为自由民主的发源地的英国首都,每个角落都无一不在监控摄像头的照射之下。

  所以,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国家把所有的底层人民动员起来,才是建立强大现代国家的根本。抗战的爆发,给了中国人民一个团结的机遇,关于这一点,毛泽东看得很清楚,走向和平的中国,也还将继续团结中国人民,组织中国人民,动员所有人民来建设国家。

  将国家的触角深入了农村的每个角落,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除此以外,我们再也没有其他快捷的方式来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只有工业化,才能支撑起中国的现代化步伐。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进步,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经济增长等等,都是需要严格的管理控制下,才能做到突飞猛进的进步的。这在现代中国中,举目皆是。

  金属质感分割线另外一个,我们放眼过去,畅享历史的长河。从秦开始的统一,国家就无时不刻在为着破除封建的藩篱而努力奋斗。从秦驰道,万里长城和灵渠伟大工程的修建中,我们看到一个帝国为巩固自己疆域的决心,也看到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大一统的雏形。在西安的兵马俑中,我们看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容,惊讶于当年技艺的高超,也深深震撼于一个强大中央集权政权的巨大能量,这个制度本身,将那个时代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集权方式,发挥到了巅峰,铸造了这千古的奇观。所以,帝制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巨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大进步。从此以后,天下不再是"家天下",一种公权的形式,在历史中徐徐展开。

  此后的两千年,中国就一直处在中央与地方主义互相斗争的主线中。即使到了清帝国的晚期,到了民国,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以后的岁月中,地方主义的风险,作者认为,依然也是一种不利因素。

  由此我们感叹作为胡虏的元统治者,他做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又一个重大制度变迁——建立行省制度。

  作为广袤国土的管理方法和防范底层人民造反的行省制度,一举荡平了唐后期以后的军阀割据局面,军阀们再也无法找到一块天然的适合割据的地盘(四川除外),分裂行为得到了遏制,影响深远。

  罗兹曼还谈起了八大军区司令员的对调,我想,他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件事情背后的重大意义。

  一个现代的中国,能够避免这个情况的发生。即使在文革,军队的变动,也在掌控之中。现代中国的管理能力,已经超越了历史。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现代与历史的传承,始终也是一条规律。不可能有超越历史虚无主义的现代化。我想,作者一再进行两段宏伟历史的对比,就是要说明,一个现代的中国,依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中。我想,在历史的阶段中,我们是无法超越的。

  中国的现代化,最关键的不是技术,资本积累,而是制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一定要牢牢把握。斑驳陆离的南美贫民窟,不能让它出现在中华大地。不断追求公正公平的理念以及救贫救弱注重社会的原则,一定要紧紧抓住,才能走向"民用、民治、民享"的康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庄大道。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二)中国的现代化By贵哥1选书思考当初老师列出数页书单,几十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十分落寞甚

  至感到一丝凄凉:我的天,一个学期要看这么多书?老师咋不上天呢!但听了具体要求,每个小组只需要选择一本书,并且有整整半个学期的时间进阅读、思考、写作。这正和我意啊!我一直有写书评的欲望,但这种欲望总被懒压制着,如今可以在这么多的书中选出最感兴趣的书,又可以有这么多的时间可以阅读一本书,没有强迫,没有浮躁,只需静静的阅读,感受,还可以顺便走出打破我只看书从不回头反思的陋习的第一步,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

  于是抱着放松的心情,我拿出了老师的书单,一本一本的往下滚动,只从书名中判断它是否适合我们小组的阅读。《中国的现代化》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讲的是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一段历史,我们有阅读这本书所需要的知识储备。而"现代化"则表明这本书的视角是一种运动的,发展的视角,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静态的史实会有不同,而这种视角对我们加深对近现代史的了解非常有帮助。再有,通过加深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种种历史条件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政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府方针政策的制定,社会的现象等等,这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理解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早在四十年前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就尖锐地批评了一些人不懂祖国历史,特别是不懂得近百年史的倾向。胡耀邦也指出要"加强祖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教育。"并把它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措施。

  还有一点我期待的是它是一本由美国学者所著的研究中国的专著,它体现的可能是西方对我国近代史的理解,他们会是怎么看待这段他们曾经在其中扮演的侵略者角色的中国历史的呢,会不会有失客观呢,他们的研究水平又到达了什么程度呢?

  再有,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是1982年,老师为什么要推荐一本30多年前的书给我们呢,是这本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描述的极为精辟,30多年后仍无人可及,还是它暗含了对当今中国的预测,老师希望引起我们的思考,检验书中的预言是否正确?

  带着这些期待,我决定选择这本书。2书本概况《中国的现代化》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晚清、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起步、彷徨、动摇、发展、挫折、再发展的艰难历程。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作者吉尔伯特。罗兹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中国、日本和俄国这类社会的相互对比与彼此理解,也兼及有关现代化与前现代的宏观社会学比较,或者东亚与西方发展路径的比较。著有《清代中国的人口与市场调解》等,编有《中国的现代化》、《东亚地区:儒家遗产及其现代调适》、《日本对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回应》等。

  作者对于中国国内问题的探讨,持论颇为客观,中立。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序论讨论了关于现代化的定义和标准,一共两个部分18,19世纪和20世纪,在各大部分里又分为5个主体板块,即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与增长、社会一体化以及知识和教育,最后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小结并评论了20世纪80年代的政策以及中国未来的可能走向。

  3基本观点1.何谓现代化。作者写了整整七页,还是没有给一个明晰定义,只罗列几个方面的因素。也许是因为现代化太宽泛影响太全面,以至于无法明确定义。稍微像定义的一句话是"这里所谓走向现代化,指的是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这样一种巨大的转变",但"所谓"二字所表现的意思又是模棱两可的。定义不易,要想要衡量现代化,难度则更大,国际依存度、产业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经济增长及其持续性、收入分配的公正性的效率、组织技能的增生及专门化,官僚科层化、政治参与、教育拓展……需要考虑的标准如此之多,而且很多标准甚至根本无法衡量。究竟有多少因素应该涵盖进去,究竟各种指标的相对比率又应该定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对此也尚无明确认知。作者认为现代化并不仅仅是"工业化"或者是"西方化",而是社会从整体上的一种进步和提升。政治基础、社会组织环境、人才和教育、国际环境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

  作者引入现代化的方法研究中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作者希望通过这个工具来弄清中国社会中哪些因素有助于走向现代化,哪些因素阻碍着现代化,并对现代化发生的速率和模式加以评估。认识到作者引入现代化研究方法的目的,我们大概也能知道作者提出"何谓现代化"这个问题的原因了。

  2.现代化具有多层面性。一个社会在现代化时期所发生的变化是不考虑学科边界的。正如我们各个国家领导人所发现的,要在某些方面(如工业发展)取得成就,同时他们无法避免在由此在其他方面可能会产生深刻而且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影响。作者从国际背景,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社会整合,知识教育这五个方面来考虑各种变化,力求绘出一幅这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现代化图像。把国际背景作为入手点是因为对于一个后来者而言,现代化总是裹挟着对外来挑战的回应。很明显的,19世纪起,中国之外的世界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就深深冲击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政治结构的核心就是人和物的协调和控制,现有的协调和控制结

  构有利于现代化的启动吗?国家的行动本来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加速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经济结构和增长就不用说了,生产的增长对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变革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直以来关于中国经济的讨论,都集中在能筹集足够的资金并使各种活动和发展得以保持平衡的问题上。

  社会整合方面讨论的是社会实现更大程度的统一和互动作用的过程。社会问题涉及到人力资源的质和量,空间分配和组织,人际关系,居住模式等等方面,其中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是现代化的一个指标。

  最后讨论的是知识和教育,任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都会优先考虑吸收并拓展现代知识和技术,知识和技术对于借鉴别国经验和建设一个新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至少扫盲教育就应该普及到全体公民。

  3.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条件太丰厚,以至于这些丰厚的条件本来应该在现代化的转变发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结果却是导致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懒惰,丧失了改革的动力。

  政治上中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以高度中央集权化官僚制度为特征的政治结构,从17世纪开始,它又不断扩张,形成一个庞大且繁荣稳定的帝国。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精密的专门化和职能区分,并由职业官僚遵照高度理性化并有案可稽的成规及先例进行管理。经济上国家对民营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不愿过深的卷入,还敏锐的认识到价格是市场力量均衡的标志。社会整合上,中国为各个家庭追求社会地位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的上升,创造了一个具有秩序性、可测性的十分宽松的环境。知识教育上,男性识字相当普遍,传统技术高度发展,商业和法律活动的书面性甚至深入到乡村。在很多方面上,中国具备向现代化转变的条件。但1900年前的一两个世纪里,我们可以发现,远在和西方发生对抗并遭到屈辱之前,中国就有过错失良机的例子,丧失了对新式国际势力警觉的机会,丧失了延伸政府权力的机会,丧失了从分散而地方化的消费中将资源征集起来的机会……正是中国社会各方面表面上的完美性和全面性构成的了现代化变革的路障,旧秩序高度的稳定和伦理公正在本质上就阻止着变革的发生,这是19世纪前好几百年间缺乏改组的后遗症。于是某些本来会有助于中国向旧世界告别并踏上现代变革之路的遗产因素正在失落,而代表着抵制向现代性转化的顽固因素却保留下来甚至加强了活力,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日趋困难重重。

  4.清朝显而易见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在的高度集中的权威背后是中国社会地道的分散性质,而这种社会分散性质既是中央集权的垫脚石,又是实现民族目标的一种障碍。

  由于中学课本的指引,我一直认为清朝是专制集权巅峰,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是无孔不入的,因而当接触到清廷对地方的控制其实小的观点的时候我觉得非常的新颖。原来清朝统治集团并没有为统一而有力的地方治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过分的集权于中央抑制了朝野精英阶层的创造性和责任感,进而导致家庭和宗族利益的泛滥,强化了地方主义,最终其实是不利于朝廷对村庄和县级政权施加影响的。

  20世纪以后中国现代化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地方割据,这也是中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央集权得不到真正实现的表现。中央政府的改革方案得不到彻底的贯彻,同时地方势力把中央的税收纳入自己的财富中,这些财富又大量支出到军费,可以说20世纪前30年中国现代化值得欣喜的成就就是军事改革。局部地区的私人企业大概也在一战期间得以充分发展,然而很快又竞争不过外资。并在随之而来的抗日战争中,当时民国政府遭到致命打击,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其社会统合方面,原本政府的社会支持基柱和城市精英和资产家,但抗日战争把它的这一基柱打得支离破碎,城市精英流落农村,资产家破产又或者远走他方。社会支持势力瓦解了,其政府组成的正当性和声势都减弱了不少。

  5.后发国家与先行国家的区别及实现赶超的策略。现代化的后来国家和先行国家区别体现在:①后来者必须越过差距,并且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采取许多措施,特别是在计划和资金方面。②这些国家被迫与其他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保持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③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给他们树立了榜样这是有利的,而这些榜样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这又令他们感到沮丧。对许多后进国家来说,他们的通知形式都依赖于家庭和宗教的团结一致,依赖于地方自给自足的理想,然而,地方主义和家庭宗族统治处处被现代化打得落花流水。现代化的吸引力是无法回避的,他在物质生产能力方面具备无可争议的能力,清心寡欲的人是不多的,当卷入现代化浪潮中后发现问题往往已经太迟了,只能想尽办法走好现代化之路。这时候要缩小与先行国家的差距,必须实现一种状态,而在中国,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上台掌权后才实现,那就是让国家利益(而不是家庭,宗教或是地方)无论从理想上还是实际上都成为个人决策的关注焦点。共和国后,对国家有无好处,或有多大贡献,成了衡量一切行动的参照系数,任何利益都要让位于国家利益。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课堂上对民主和专制的讨论中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后发国家通过专制才可能实现超越引来各方炮轰。其实我的观点就来自有于此书,没有国家权威的引领,如何达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呢,如何将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针对性的建设呢?

  4评价全书1.全局观。本书以完整清晰的脉络构建了一幅中国现代化的图景,现代化的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影响,17世纪为18世纪奠定基础,18世纪矛盾开始显现,19世纪矛盾集中爆发,18、19世纪又给20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留下了或有利或不利的遗产。更具体来说及时许多早熟现代特征的发展和某些似乎有助于现代化的条件在17、18世纪就已经显现;18世纪失去机会后,这一基础就缺乏进一步扩大的能力;19世纪遭到侵略后这些问题的恶化进一步损害了以前的基础,而现代化本来是可以在这些基础上较顺利进行的;20世纪中国共产党掌权后才通过国家权威较好的利用了这些基础,但也由于当初建立的过度集权,我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也犯了很多错误。这样纵横交错的历史给了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我全新的学习历史的体验。中学课本强硬的把中国历史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每一

  本书都分开学习,分开考试,活生生把历史的连续性,相关性给打断了,并不利于史学素养提高和结合历史分析现实能力的培养。

  作者说"对中国研究的越深入,前现代遗产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就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一方面来看中国具有辉煌的文化传统,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获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体制的权威性也是举世无双。从另一方面看,正是由于这种值得骄傲的遗产,19世纪中国当权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抱着一种旁观的态度;中国政府在面对现代国家的挑战面前显得腐朽无能。如果把历史以1840为分界割裂,那我们如何能看出1840年前的遗产给1840后的世界带来的一切影响呢?

  2.比较观本书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作者精心挑选了比较的对象——俄国和日本,并在全书贯穿着对比,让任何很直观的看出中国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也通过强调中国现代化的相对迟缓,指明拖住中国现代化后腿的道理。对比还解决了一个现代化标准难以衡量的问题,利用其他国家现代化研究的成果,并将其作为比较研究扩展到中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有用的参照系。当然,若要进行比较,纳入的国家越多越好,但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全面了解所有的国家,作者也是如此,选择日俄作为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中国的比较对象作者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首先这些国家要为读者所熟知,还要考虑国家的规模、历史的连续性、前现代的发展、转变的时机和性质、迅速现代化的成败等许多的因素,最后日俄两国是最切近于这种理想化的历史实验室。

  3.价值中立与我未看书前的预测完全相反,这个西方人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描述相当的客观,没有丝毫的意识形态色彩,完全依据事实说话。对清政府,国民党政府,共产党政府对现代化的影响做出公正的评判,唯一的标准只是对现代化的贡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描述的新中国为现代化做出的贡献,他不偏不倚,甚至比很多中国人看得都清楚。在经历了一个一切都毁誉参半的时代,许多中国人可能到了一个怀疑所有历史正确性的时候。历史书上的歌功颂德,我都觉得言过其实。但看了这书以后,才知道原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几个世纪以来最大的现代化成就。虽然日后的错误也延缓了我们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但是谁能不犯错呢?且看我们今时今日的发展态势,也许未来我们才能评论谁是谁非。作者还在比较中常常使用"先行者"、"后来者"这两个与其他社会相比较的概念,而不是"成功者"、"失败者"这样的词汇,即使用描述性而非评论性的概念。但是当时置身现代化中国人却认为早期的现代化才是成功,后期的现代化则被视为失败,这种观念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中国人长期没有全力推进现代化实现超越的信心。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而作者却尽力把自己当做一个远距离的观察者,从尽可能客观的角度看待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和挫折,起因和结果。

  5总结这本80年代的作品在其结尾处给中国留下了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的官僚队伍因为规模太大,任命和提拔主要看政治而非政绩,加上思想派系的干扰已经士气不高,在新领导的指挥下,这部官僚机器能够高效运转起来吗。第二个问题是中国是否会作出更大的努力以求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政治参与制度。第三个问题是与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合作逐步扩大是否会导致中国对个人自由的进一步承认。第四个问题是在其他方面对现有资源的迫切要求面前,已经达到的营养、安全、保健以及其他服务方面的水准会依据过去几十年经济能力的扩张和未来年月的经济增长而维持下去并有提高吗。改革开放38年后我们再回头看这位美国学者当初对中国发展所持的怀疑,如今中国都已经为其给出了答案。中国这些年来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80年代初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已经被解决或者出现转机,现在看来是令人兴奋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位学者所预测的贫富差距,人才培养,社会流动这些可能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我惊讶也敬佩于作者对中国走势的判断,因为这些问题确实在困扰着我们。在中国的现代化中的"中国模式",作者找到了么?这本仅仅写到80年代的书并没有给出解答,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也远远没有实现。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我们还要继续不懈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继续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相信党的执政能力会不断提高。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早日实现!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篇五: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有感

  华美玉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1300507067)

  摘

  要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本文拟对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后感,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重点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即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即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新作《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到第三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为上篇,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从第四章“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为中篇,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从第十三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第十八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为下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着中国走向21世纪。

  1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

  一、中国: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为蓝本的,然而,中国却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直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在这种“奇特”的历史现象面前,有的人重归于形而上学,或者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错误选择,或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错误理论。在本书作者看来,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确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传统走向,但它本身又是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冲突和渗透的必然结果。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将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历史即指整个人类历史,各民族、各国家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使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它是相对于民族的地域狭隘性以及民族历史而言的。世界历史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可经验的事实,但它却形成于现代,即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这一历史趋势,他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命题表征了这一历史趋势,并认为“世界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表明“世界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前,人类总体历史和具体民族历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任何民族或国家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历史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下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形”。如果无视这种整体化的趋势,继续闭关自守,那么,前途只有一个,即最终被“强力”拖进世界历史的运行轨道。马克思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然而,“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世界性以民族性为基础,但它又不是民族性的简单叠加。作为一种整合值,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使民族性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形”,使之协调于世界性。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某些落后民族或国家内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会较快地达到计划状态,并产生同发达国家“类似的矛盾”。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然而,“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较为落后的民族就不必一切“从头开始”,亦步亦趋地沿着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在发达国家的“历史启示”下,它能够缩短矛盾

  2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

  的解决过程,以“跳跃式”的发展走向世界先进行列。(二)、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中国是在20世纪中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20世纪中叶,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落后与先进并存,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占90%,现代工业占10%。这表明,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正是这种二重化的经济运动造成了“两个中国的命运”,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两种可能性,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能性中的哪一种能够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世界历史的走向。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有的人总是不顾及历史必然性而沉湎于“如果„就„”的假言判断中。在他们看来,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就不会如此落后;如果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资本主义,今天就如何如何。然而,历史运动有其内在逻辑,它并不以“如果„就„”的公式转移。实际上,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如果„就„”的论断是永远不能被验证的,因而是没有科学意义的。沉湎在这种研究方式中,我们得到的就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思辨的历史。这绝不是误认为风车为妖魔的堂·吉诃德式的战斗,而是实实在在的两种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世界历史中,或者说在“开放的世界“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方面必须在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必须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额东西变为自己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创造自己”特色“的基础。正是由于深刻地洞察到世界历史对不同民族以致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对交往与开放的世界性发展寄予巨大的希望,并认为随着交往的普遍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两大前提。“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只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共产主义。中国的未来发展与世界历史息息相关,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发展起来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

  二、从“中国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

  3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

  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终于“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寻觅及其文化难题的解答按照毛泽东的观点,中国式被西方资本主义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吧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构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任何一种社会运动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首先解决这种矛盾。所以,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在中国实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不可轻易的必要的形式”。同时,由帝国主义入侵而引发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其价值目标就是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地位,恢复民族赖以发展的自主独立,因此,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时,它就不仅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而且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现实的道路。(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但它本身并没有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又提出并探讨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内容,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讨。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中,首先就是国家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其次是政治民主化,使“人民主权”由概念转化为实际生活。再次是建设现代文化,“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可见,毛泽东在探寻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即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尽管这条路线不是那么明晰,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毕竟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

  三、邓小平哲学思想: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特殊地位就在于,他回答了向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我们把握到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透视出了一种融化于当代中国实践活动中的唯物辩证法,即邓小平哲学思想。在《哲学反思》中作者提到,邓小平理论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在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中,深藏于背后并渗透于每一个具体“构想”

  4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

  中的,就是其哲学思想。学者断然拒接这样一种观点,即邓小平理论“没有界定明确的哲学深度”。在经典的象牙塔中待长了,哲学就会成为一种玄思,它是符号、逻辑、概念群的深层运转。邓小平哲学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哲学,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直接产生于邓小平独特的实践活动之中;它表现为一种高超的思维艺术,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思考过程和活动过程显示出来,并转化为中国人民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然而你要直接找到它,它却不见了;你要到这里来寻找各种哲学术语,这几乎是一种空想。这里,你要把哲学理解的模式倒过来。按照经典的框架操作,你将一无所获。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阐述其哲学思想,但由于他深悟哲学的实质,同时又由于他与中国半个多世纪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新的时代能够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身份,无比广阔地展开他那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只有从这一特殊的途径,我们才能发现邓小平哲学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结语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艰难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也必然会给哲学思考开辟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关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探讨其中的规律性,思考并重建民族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5

  

  

篇六: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心得体会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

  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

  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

  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

  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

  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

  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

  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篇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

  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

  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

  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

  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

  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

  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

  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

  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

  

篇七: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现代化建设心得体会

  我今天还到现代化建设这几个字,心里有许多的体会。现代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关系到中国的存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升华。

  党的领导,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属性层面的本质要求从属性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发展了中国。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命脉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达到发达社会标准的过程。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八: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三篇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一篇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拓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的成功开拓和不断发展,谱写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壮丽画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推动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改革开放也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合作、开放融通、改革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强大活力。我们今天已经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现在进行回顾,仍然感到如同邓小平所说,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这个风险值得去冒。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会不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被吞掉,中国共产党会不会在开放大门打开后被腐蚀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会不会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根本颠覆?这些担心一直伴随着我们,但我们战胜了这些疑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今天更值得去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能够最终战胜这些风险,成功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之所以是正确的抉择,就因为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探索。除此之外,还有两条路,一是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被动开放,其结果必定是亡党亡国的全盘西化;另一条路是固守现状,结果必然是被时代潮流抛弃,最终如毛泽东所说,被“开除球籍”。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始终跟踪世界潮流,回应时代主题,追寻历史节拍,有着坚定正确的大方向;二是坚守“四项基本原则”的底线,尤其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领导改革开放;三是实行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包括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渐进式改革,把“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建立大胆试、大胆闯和及时总结评价的试验方式及纠错机制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二篇国际部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的第三次集中领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专题学习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中的精髓。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坚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砥砺奋进,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8月)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全面展开(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到1991年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至2001年)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持续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

  当然,改革开放也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没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从长期看改革会让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承担代价。改革是一场试验,凡试验都可能有对有错,有成功有失败。每一阶段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突出的矛盾,但同时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与时俱进的过程。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

  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学习党史,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突破攻坚,掀起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热潮,奋力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奇迹。

  正如“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三篇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概括的讲就是,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保证,推进科学发展是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一、这是从我们党近30多年来理论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部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即一般规律性上把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二、这是破除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阻力和障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实中,在人们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比如河北省在“干部作风建设年”中出改革重拳为科学发展清障,最为典型的就是对房地产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的集中清理,由原先的166枚审批公章一下子“砍”到26枚。破除“公章围城”,打开科学发展之门。

  三、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科学发展、推进和谐发展的共同心声和强烈愿望。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关心和参与科学发展,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盛的力量源泉和希望所在。顺民心、应民意,就必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深化改革,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科学发展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科学发展征程上能够集中更多的群众智慧,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篇九: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稿三篇

  范文一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公报来看,这个目标反映了以下几

  方面的重要问题。目标的提出是根据我们的任务提出来的,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可以看出这样的表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要取得明显的成效。到2035年的时候,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体现。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可以称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步走的发展目标。这个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在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事实上,这个目标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发展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在十九大提出新两步走发展战略当中已经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十九大是这样表述的,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以,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来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又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样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改革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它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根据xx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候提出的目标要求,他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种目标。所以,它进一步丰富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又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细化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文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共XXxx、xx、XXxxxxxx的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章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文章中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纵观我党的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初期,我们党都始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再看今天,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也正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各地各部门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紧跟党的步伐,同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将党的各项政策部署切实执行落实了到位。xxxx在上海考察调研时也提到,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部门,我们也深刻的知道“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要求。我们要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治理效能,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文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

  方向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现代化的方向问题,即往哪里去的问题。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的统一。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大前提。如果背离这一政治前提,任何所谓的“现代化”都会偏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走向邪路歪路。xxxx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我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自主建构、自觉创造并内生演化的。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形式和路径来说,其制度模式并非只有一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但绝不能简单地移植和全盘照搬西方模式,满足人民对民主、自由、公正、法治、安全、稳定、秩序、环境等方面的美好需要的方式,必须适应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国情。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尊重广大人民意愿,坚持走自己的路,围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选

  

推荐访问: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现代化

热门排行

党的二十大心得体会400字作文6篇

党的二十大心得体会400字作文6篇党的二十大心得体会400字作文 喜迎二十大恒久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个人心得体会10篇喜迎二十大恒久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个人心得体会1 ...

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团课心得3篇

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团课心得3篇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团课心得 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团日活动方案 前言: 以习...

二十大团课心得体会3篇

二十大团课心得体会3篇二十大团课心得体会 “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专题研讨心得体会九篇 “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专题研讨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小学生心得体会6篇

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小学生心得体会6篇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小学生心得体会 喜迎二十大 争做好队员”——22022年学校“六一”儿童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

小学生20大精神心得体会9篇

小学生20大精神心得体会9篇小学生20大精神心得体会 6篇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发言范文【篇1】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全...

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9篇)

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9篇)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研讨发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早在近...

二十大读书心得体会7篇

二十大读书心得体会7篇二十大读书心得体会 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四篇第一篇 飞扬青春路,喜迎二十大,...

大单元作业设计心得体会10篇

大单元作业设计心得体会10篇大单元作业设计心得体会  《“双减”背景下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2021年11月18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XX市教委教研室...

牢记领秀训词永做忠诚卫士心得体会6篇

牢记领秀训词永做忠诚卫士心得体会6篇牢记领秀训词永做忠诚卫士心得体会  2021年关于忠诚卫士心得体会篇二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忠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6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6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学习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讲话心得体会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