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培优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培优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全文),供大家参考。
第二单元 家国情怀
5 黄河颂 光未然
限时:20 分钟 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21 年 7 月 1 日晚,在建党百年文艺晚会上,当那首气势恢 hóng 的《黄河大合唱》唱响时,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全国政协委员王树理难掩激动之情。王树理告诉记者,那是一段苦难深重的历史,风雨如磐。文艺界也同仇敌忾.,为抗战鼓舞士气,1938 年 10 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准备从陕西延安的黄河古渡口圪针滩东渡黄河。这次行程不知前路、生死未卜,没人知道能不能顺利过河。正是这支由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的队伍,在抗日烽火中渡黄河的经历,激发光未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诗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气势恢 hóng(
宏
)
同仇敌忾.(
kài
) (2)下列加点词与“当那首气势恢 hóng 的《黄河大合唱》唱响时”中的“当”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在.电视机前 B.为.抗战鼓舞士气 C.从.陕西延安 D.这.次行程 【解析】D 项,“这”是代词,“当”“在”“为”“从”是介词,故选 D 项。
(3)请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示例:难道有人知道能不能顺利过河吗?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标 2 处
) (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2)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3)我/站在/高山之巅 3.请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夸张、对偶
) (2)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比喻
)
(3)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拟人、反复
诗句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批注 “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有画面感。
诗句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批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黄河人格化,黄河流域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展现了黄河雄伟的气势。
5.育苗学校开展“走近黄河,热爱民族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刘欣同学搜集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助他修改。
九曲黄河一路进入宁夏,地处黄河前套之首的中卫市,优先享有母亲河连绵不绝的深厚恩泽。中卫自古因黄河而美、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生。如今,沿黄地区物产丰饶、资源富集、环境优美,已成为引领中卫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区。
①请写出两个“连绵不绝”的近义成语。
连绵不断 绵延不绝
②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把“ (
因黄河而
)生 ”和“ (
因黄河而
)美 ”位置调换。
③请你根据刘欣同学搜集的文字写一段你想对中卫市民说的话,要求切合主题,表达得体。
示例:中卫市市民,大家好!中卫人民得益于母亲河的深情哺育,大家要用心用情书写黄河生态保护新篇章,努力让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仔细观察济南市目前水源结构的扇形统计图,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示例一:黄河是济南市目前的主要水源。
示例二:黄河水在济南市目前总供水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半。
(3)除了黄河外,长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常被用来比喻可以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下列选项中的“长城”不含有比喻义的一项是(
D
) A.钢铁长城 B.誓与长城共存亡 C.自毁长城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解析】A 项,比喻像长城一样坚不可摧的力量;B 项,指中华民族;C 项,比喻人们自己削弱自己
力量,自己挖自己墙脚的现象。故选 D 项。
6.光未然,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
今老河口西北
)人, 诗人 、文学评论家。1939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 黄河大合唱 》,经 冼星海 谱曲后风行全国。
7.请默写两句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限时:20 分钟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1 分) 黄河,在我的心底流淌 张 亮 ①我非常喜欢黄河,时常到黄河边放飞自我。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可能很遥远,然而为什么黄河在我们的心底又如此重要?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体系中,黄河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②还在读大学时,我陪一位著名的学者到黄河边去游览。那时候的黄河水经常断流。望着一片片干涸板结的河床,我们异常伤感。我们爬到一座高丘之上,遥望着延伸到天际的河床,过去奔腾的河水被分割成一个个水洼,彼此不再相连。黄河数千年来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脐带。脐带断了,可悲,可惜,可叹! ③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曾到黄河边观光。余先生一行在黄河滩上细细凭吊,追寻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起承转合....。当大家要登车离去时,纷纷把鞋子上的泥巴甩掉,唯独余先生一任泥巴沾在鞋上。他回去后,把泥沙刮下来,放在一个名片盒里,摆在床头柜上。他说,从此以后,每天晚上都能听见黄河的流水声。
④黄河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有不同的意象。在学者那里,是甜蜜的乳汁、文化的脐带;在诗人那里,是故乡,是乡愁;在小孩子那里,是童年的欢乐和成长。尽管有所区别,但我们的生命底色都是“黄褐色”;不管我们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差别多大,万象归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可能都流淌着一条黄河。
⑤黄河是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进入我们精神世界的。
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些有关黄河的诗歌,铿锵有力、意象宏大、朗朗上口。通过熟读这些诗歌,即便是牙牙学语的孩子也能与黄河熟络起来,从小就被熏陶出一种宏大的精神气质,无论他是否真正抵达过地理意义上的黄河,日复一日地阅读和体验,黄河会逐渐成为一种价值符号,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⑦我刚参加工作那年,便被单位派去出远差。从北京出发,先后到了陕西、甘肃、青海等几个沿黄省份。半个月下来,对黄河与黄土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体验。
⑧黄土高原上,高高低低的沟壑中,充满泥土芬芳的水从遥远的山谷(
)而来,潺潺淙淙,仿佛纵横流动的血脉。涓涓细流,汇聚成(
)的黄河之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浩荡而去。黄河以它的辽阔和厚重,赋予这片土地以生机。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把黄河以及黄河冲刷出来的土地视为“家”,并由此产生了厚重的中华文化。
⑨那次回来后,“黄河”在我的头脑中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浪涛奔腾,关联着起伏的山川与金黄的大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文明形态,启迪着我们的今天和未来。
⑩有一次,黎明时分驾车穿过黄河。朝阳正欲喷薄而出,红霞满天。镜面般反光的河水与略显昏暗的滩涂,相互交错,如书法大师挥毫泼墨,锋如刀削,像极了一幅“中”字,不禁心头一颤。
其实,黄河一直都埋藏在我的心底里,在我的血液中汩汩(
)着。
(
选自 2021 年 4 月 21 日《河南日报》,有删改
) 8.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3 分) A.奔腾 蜿蜒 流淌 B.流淌 蜿蜒 奔腾 C.蜿蜒 奔腾 流淌 D.蜿蜒 流淌 奔腾 9.阅读文章,在表格空缺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 分) 看黄河的时间 对黄河的深刻体验 在读大学时 ① 异常伤感
刚参加工作那年 ② 领悟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有一次黎明时分 心头一颤 10.文章第⑥段引用古诗词有何作用?(4 分) ①表现了黄河宏大的精神气质,有助于抒发对黄河的赞美之情;②丰富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内涵,增强语言表现力。(
每点 2 分,共 4 分
)
11.请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余先生一行在黄河滩上细细凭吊,追寻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起承转合....。(
品味加点词的含义
)(3 分)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1 分)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曲折的发展进程。(2 分)
(2)在学者那里,是甜蜜的乳汁、文化的脐带;在诗人那里,是故乡,是乡愁;在小孩子那里,是童年的欢乐和成长。(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 分)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 分)把黄河比作乳汁、脐带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在不同人的眼中的不同意象,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2 分)
12.本文既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请各举一例简要分析。(4 分) 示例:直接抒情:“脐带断了,可悲,可惜,可叹!”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看到黄河断流时的伤感之情。间接抒情:“黄土高原上,高高低低的沟壑中……仿佛纵横流动的血脉。”这句话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每空 2 分,共 4 分
)
《黄河颂》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借以歌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3.请你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样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瑰宝,如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等,表达你的赞美之情。(
150 字左右
) 【片段示例】
在灰白的苍穹下,长城宛若一条气贯长虹的卧龙,蜿蜒盘旋于藏青色的山峦之中。眼前的长城,仿佛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叙事诗。
我怀着崇敬,又带着一份好奇,登临长城。看着脚下和身边青色的巨大条石,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无数劳动人民艰辛的身影,是他们用血汗筑成了长城的巍巍雄骨,是他们用智慧造就了长城的不朽风姿。我为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
下一篇:纪检监察案件办理分析报告3篇